人类只吃食草动物,几乎不吃食肉动物,是因为(2)
随着时间的推进,200万年前古猿进化到了早期猿人,这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脑容量,并且各个器官为了适应进化也发生了变化,比如说牙齿,更容易咀嚼、咬合力也变强了。
这也标志着,人类在由食草性向食肉性发展转变。有一定智慧的人类,出现了更多的捕猎行为,这种行为不仅需要用脑思考还需要与猛兽搏斗的力量,诸多的消耗使得人类需要更多摄入肉类食物。

在这一时期,人类捕猎动物以食草性为主,因为相比食肉动物更加容易,并且食草动物的体型比食肉动物还要大一些,捕猎成功之后的可食用部分也更多。
进化到直立人时,人类学会了使用火和一些简易的石器。由于有了火和石器的出现,人类对于动物的捕猎更加容易了。
因为大多数动物都会畏惧火焰,而石器使得人类有了可以与动物对抗的武器,尤其是一些大型动物或者食肉动物,人类虽然在身体机能上不占优势,但是可以用工具获得胜利。且火的使用,使得人类可以吃上熟肉了,熟肉相比生肉不需要太过锋利的牙齿来咀嚼,在不需进化这类生体部位后,人类身体中的更多能量用来进化大脑。

最后也就是最接近现代人的智人阶段,这时的人类已经拥有了发达的大脑,不仅将一些食草动物驯服进行饲养,还会种植简单的作物,饮食也从单一走向了复合阶段。
由于可以过自给自足的生活,人类的捕猎活动减少了很多,肉食的来源主要是自己饲养的食草动物。并且人类的聚居和移居,使得其与食肉动物的交集也变少了,这时的人类一般只会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猎杀食肉动物。
现代人餐桌上的肉多为家禽或者鱼类,这之中除了鱼之外都是食草动物,因为我们在前文中有提到食草动物包括食谷动物,也就是鸡鸭这种杂食类动物,我们都统称为食草动物。

鱼类则是由于所处生物链的不同,一般会吃虾米或者更小的鱼类,这也算是人类食谱中出现的独有的食肉动物了。
吃食草/食肉动物的原因?
人类为什么爱吃肉却不吃食肉动物的肉呢?
口感是一个原因,食肉动物的体型大部分比较精瘦,因为日常生活中的捕猎需求,食肉动物都进化的体格健壮,外观上看起来还是极具美感的,可是吃起来就不太好了,由于肉中的脂肪含量非常少,吃起来口感非常的柴并且没有水分。
我国广东早期有吃猫肉、狗肉的习惯,据大部分尝试过的人说,猫肉不仅肉腥味儿非常大,且口感酸涩。相较之下,食草动物的口感就非常好了,不论是牛羊肉还是猪肉,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脂肪,咬起来有弹性,咀嚼也不费劲。

再者就是供需原因了,食草动物可以进行大面积的人工饲养,早期还需要人类打草料来供给,现在出了许多复合饲料,买来进行喂养就可以了。
食草动物大多不具备攻击人类的能力,所以在饲养的过程中没有危险,而且它们的生长周期很短,可以在短期之内给人类供给大量肉类,符合人类的需求。
反观食肉动物生性猛烈不易圈养,并且喂养的成本非常高昂,总不能为了吃老虎肉,先喂它20只羊,明显不合理也没必要。

最后就是营养价值的问题了,在食物链中其实有能量流动积累的一个概念,并不说是位于食物链顶端,自身的营养价值就更高,反而会更低。
比如说一头牛吃了有毒的草,然后被一头狮子捕猎吃掉,狮子体内含有的毒素相较于牛会变得更多,并且除了毒素累积之外,进入狮子体内的毒素会发生什么变异也是未知。那么如果人类食用了这只狮子,不仅没有营养价值,反而会有中毒得病的可能性。
并且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,随着食物链等级的提高,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。如果一只兔子的营养价值是80分,那么被狼吃掉并且进行吸收消耗后,狼体内的营养价值就只剩下20分了。这样的话,我们为什么不直接选择营养价值更高的兔子来吃呢?

畜牧业的发展?
中国人的烹饪厨艺放眼世界可以称之为顶尖的,同时也对食材有着极高的要求。比如说在选择食用哪一种家禽方面,有人觉得吃鸡肉好,除去鸡皮之外脂肪没有那么多,也有人更喜欢猪肉的味道和口感,可以说是众口难调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草食动物科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csdwkxzz.cn/zonghexinwen/2021/1016/379.html